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工作情况

我区扎实推动农业执法向街镇延伸试点

日期:2023-04-04

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指导意见》破解区县执法部门“管得着却够不着”,乡镇政府“看得见却管不着”的问题,助推乡镇“扩权赋能”改革,2022年4月以来,綦江区农业农村部门大胆探索,率先在全市农业综合执法领域启动农业执法向街镇延伸试点。

当前,法律法规直接授权的执法主体多数在区县一级,分散在区县一级的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受部门执法门类多、执法人员相对少、覆盖半径大等综合因素影响,现行的执法体制机制已与法治政府建设要求不相适应,大多数行业执法部门都存在“管得着却够不着”等痛点、堵点问题。同时,受委托执法制度局限,多数乡镇只能承接部分简易程序执法,对只能适用一般程序的违法问题只能干看着,却“无权”查处,即所谓的“看得见却管不着”的问题。往往贻误查处最佳时机,造成危害后果和违法成本扩大化,直接影响干群关系,直接影响人民群众切实利益。

针对上述问题,2018国家机构改革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度出发,从顶层设计上对乡镇进行扩权赋能,机构改革后乡镇增设了乡镇执法办公室和综合执法大队,承担本区域的行政执法检查权和处罚权,实现了有机构、有编制、有人员。同时,我市及部分区县也选择部分乡镇积极推行“扩权强镇”改革试点,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在执法装备、执法规则、执法能力和执法阵地的规范化上仍存在众多短板和弱项,特别在“放得下”“接得住”方面还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当前,涉农法律法规点多面广,均与广大老百姓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执法工作质量事关干群关系,事关农业农村方方面面,事关乡村全面振兴工作大局。

围绕“区县如何放得下,乡镇如何才能接得住,打通乡镇执法最后一米”这一课题。2022年下半年,经綦江区农业农村委和隆盛镇政府主动争取,与重庆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总队签订了《市、区、镇三级共建隆盛镇农业综合执法工作站框架协议》,制定《市、区、镇三级共建隆盛镇农业综合执法工作站工作方案》。通过确立共建主题、明确共建范围、规定权利义务、上挂培训锻炼、装备配备补强、下沉一线办案、执法文书制作、联合会审把关等“八步走”工作方法,全方位、多维度共享信息报告资源、人力培训资源、装备设备资源、办案能手资源,打破了机构改革以来乡镇综合行政执法在能力、素质、装备和办公条件上的桎梏。不仅大胆开发了乡镇综合执法这片“处女地”,而且稳步有序推进了农业执法工作向乡镇一线延伸。

一是在共建机制方面。坚持“目标导向”原则,紧扣总队牵头建立并运行了定期会商、信息联络、联合执法三大机制。截至目前,总队长李昀亲临隆盛实地调研指导共建工作2次;开展工作会商会议3次,解决问题10余项;市区镇开展联合执法检查15次,其中,总队派出执法人员下沉一线联合办案5次,检查生产经营主体25家次。

二是在共建范围方面。坚持“问题导向”原则,突出涉农违法行为高发、多发领域,按照“放得下、接得住、能上手”原则,经市区镇反复多次论证,在种子、农药、肥料、渔政、农产品质量安全、动物防疫、宅基地领域,精选了4个领域38项执法具体事项,否决了关系国计民生等涉及行刑衔接4项。

三是在权能应用上。坚持“依法导向”原则,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有授权必须为”要求,在市政府“赋权清单”为下达前,严格遵循有法律法规授权的或委托事项,以隆盛镇办理为主,市区全程指导;未经授权或委托的,以市区名义行使行政检查权和行政处罚权,隆盛镇全程参与。

四是在装备保障上。坚持“实用导向”原则,按照“办案必需”要求,市、区为其免费提供执法办案系统、移动终端、照片机、摄像机、执法记录仪等装备设备50余件,价值20余万元。

五是在能力提升上。坚持“实战导向”原则,通过 “请下来、送上去”的方式开展业务学习培训,进一步解决农业执法过程中“查什么”“怎么查”的问题,努力提高执法水平和能力。截至目前,市总队为隆盛镇执法人员提供军事化脱产培训2次,提供各类专业培训4次;区支队累计为其提供上挂“跟班”办案60余个工作日。

六是在工作推动上。坚持“任务导向”原则,今年以来,区农业农村委成立“一办四小组”工作专班,全过程跟踪、协调和督促推进。要求支队4个大队每月下沉执法办案不少于12个工作日,每季度办案不少于4件;隆盛执法人员每季度上挂“跟班”参与办案不少于4件。今年以来,已轮流派出执法检查组下层指导办案12个工作日;隆盛执法人员“跟班”办案6个工作日,参与一般程序办案2件。

七是在氛围营造上。坚持“氛围导向”原则,按“普法先行”区支队与隆盛镇精选执法骨干组建“小板凳服务队”,按照“按需普法”原则,为执法共建扫清障碍、减轻阻力。截至目前,通过进农户、进基地、进田坎精准普法教育20余次,录制涉农法治教育“顺口溜”19篇,村村通广播受众累计达20万人次。

八是在工作效果上。坚持“结果导向”原则,按照“放得下、接得住、能上手”原则,围绕“素质提高、能力提升、装备补强、反应快捷”目标,通过近8个月的试点共建,成效明显。客观方面,涉农经营主体和农户守法意识得到明显增强,农业生产经营秩序得到明显改善,市场环境得到进一步净化,频发多发4大领域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主观方面,执法人员能力素质得到明显提升,一线办案必需装备设备得到进一步补强,执法快速反应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紧扣“扩权赋能”改革要求,继续围绕共建协议,争取司法部门更多支持,争取市总队的更多关心指导,从执法阵地标准化、执法行为规范化、执法装备实用化、执法能力实战化、执法普法氛围化等方面再下苦功夫,力争早日率先破解农业执法在乡镇层面执法最后一米的老大难问题,为全市“扩权赋能”乡镇执法改革提供可选路径。实现涉农违法行为“早发现、早控制、早处置”,减轻违法后果社会危害性,降低违法成本支出,实现农业综合执法让“人民群众满意”工作目标,全力护航全面乡村振兴,助推农业强国建设。(綦江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智能问答

便民地图

政策问答

数据中心

新媒体矩阵

营商环境

微博 公开信箱 智能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