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信息 > 专项规划

[ 索引号 ] 115002227398230135/2022-00067 [ 发文字号 ] 綦江府办发〔2021〕49号
[ 主题分类 ] 气象、水文、测绘、地震 [ 体裁分类 ] 其他
[ 发布机构 ] 綦江区政府办公室 [ 有效性 ]
[ 成文日期 ] 2021-12-06 [ 发布日期 ] 2021-12-16

重庆市綦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重庆市綦江区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街道办事处、各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綦江区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重庆市綦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2月6日



重庆市綦江区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气象发展环境

一、“十三五”时期綦江气象发展成效

二、“十四五”时期綦江气象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第二章  指导思想及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规划目标

第三章  加强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

一、建设气候观测试验中心

二、完善气象科技创新机制

三、培养造就高水平气象人才队伍

第四章  聚焦智慧气象业务能力建设

一、依托天枢·智能观测系统,持续提升监测精密能力

二、依托天资·智能预报系统,持续提升预报精准能力

三、依托知天·智慧服务系统,持续提升服务精细能力

四、依托御天·智慧防灾系统,持续发挥第一道防线作用

第五章  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一、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二、完善预警信息发布传播体系

三、强化气象灾害风险防范能力

四、健全气象防灾减灾机制

第六章  深化区域协同发展气象服务保障

一、全面服务保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二、全面服务保障綦万一体化同城化融合化发展

三、全面服务保障“一点三区一地”建设

第七章  提升乡村振兴气象服务保障水平

一、强化农业气象服务保障

二、推进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

第八章  强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气象服务保障

一、强化重庆南部重要生态屏障气象服务保障

二、增强应对气候变化和碳达峰碳中和气象服务保障

三、强化气候经济发展气象服务保障

第九章  提升现代气象治理效能

一、全面落实重点领域改革

二、持续深化气象开放合作

三、加快提升气象管理水平

四、持续强化气象基础能力

第十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领导

二、加强组织协调

三、加强资金落实

四、加强实施和管理

前  言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做好气象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綦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渝黔战略合作的联结点、重庆“南大门”、主城都市区重要支点、主城都市区人口和产业发展重要承载地,是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庆门户”。推动綦江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高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是打造主城都市区重要战略支点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綦万一体化同城化融合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渝黔综合服务区、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发展试验区和知名休闲旅游目的地的必然要求。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开启气象现代化向更高水平迈进新征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按照重庆市气象局和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根据《重庆市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和《重庆市綦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綦江气象事业发展现状,编制《重庆市綦江区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綦江气象发展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工程,是未来五年綦江气象发展的行动路线,是高质量高品质推进“十四五”时期綦江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气象发展环境

一、“十三五”时期綦江气象发展成效

“十三五”期间,綦江气象事业发展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全面贯彻落实重庆市气象局党组和綦江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深度融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围绕“三大攻坚战”“八项行动计划”,紧扣綦江“一点三区一地”建设,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安康作用更加显著,气象现代化能力明显提升,气象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十三五”时期规划目标总体完成,为推进新时代綦江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专栏1  “十三五”綦江气象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序号

主要指标

目标值

完成情况

1

气象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

95%以上

95.5%

2

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

保持85分以上

92.3分

3

24小时天气预报准确率

晴雨80%以上

温度80%以上

晴雨82.7%

温度80.7%

4

24小时暴雨预报准确率

提高3%以上

提高5%

5

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

超过30分钟

37分钟

(一)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加快推进

综合气象观测能力不断提升。国家基本气象站观测自动化正式运行,逐步实现观测智能化;新建1套北斗通信传输备份系统,新增1套大型蒸发、1套前向散射能见度仪、1套闪电定位仪、1套称重式降水、1套雨滴谱仪、1套太阳辐射、1套日照平行观测仪以及1套天气现象仪等仪器,观测要素增加至34项。升级改造2个国家级地面天气站、14个区域自动站。25个自动气象站通信网络由2G升级到4G。建成60M气象观测数据光纤专线。建设升级预警终端79套。

气象预报预测预警能力明显增强。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量达到37分钟、暴雨预警准确率为81.2%,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网格空间分辨率分别达到2.5公里和45公里。各预警分中心、工作站平均在线率、接收率分别提升至94.7%、99.9%。

智慧气象建设初显成效。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依托智能预报预测系统开发建设綦江气象智慧服务平台,推进气象服务集约化、智能化、一体化。利用移动大数据平台等不断拓展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实现预警信息精准靶向发布。强化智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系统本地化应用,逐步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智能化水平。

(二)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全面提升

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不断健全。成立綦江区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及办公室,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救灾“消息树、发令枪”作用。建立健全预警信息发布和工作体系,进一步推动“市—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预警工作体系”和“市—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户—人六级预警信息传播体系”落实落地。完成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基层“六个一”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160家气象灾害敏感单位管理认证,建立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推进基层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围绕政府决策和公众、社会需求,开展气象预报预警服务以及气象保障服务,为党委政府及相关单位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气象科技支撑。切实履行职责范围内的防雷安全监督管理、全面压实气象灾害敏感单位主体责任,尽最大努力减轻气象领域安全风险。

乡村振兴气象保障能力持续增强。紧扣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建成21个标准化气象灾害防御镇街,建设1个GNSS/MET观测站、4个自动土壤水分站、2个农田小气候站、3个特色农业产业气象服务示范基地,成功培育赶水草蔸萝卜获评“中国气候好产品”、綦江辣椒获评“重庆优质气候农产品”。依托智慧气象为农服务系统开展直通式气象为农服务,建立特色农作物气象指标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本信息库。

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水平有效提升。“蓝天行动”人工增雨作业助力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持续增加,至2020年达339天。建成三角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炮站。积极探索气候经济发展,梳理“两大本底”、深挖“五大资源”,开展气象旅游资源普查、编制气象旅游资源普查报告、建立气象旅游资源数据库。基本完成綦江“古剑·云雾源”一期工程建设。联合横山镇成功获评“中国气候康养地”。

气象公共服务成效明显。立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创新气象服务业态和模式,大力发展智慧气象服务,公共气象服务得到广大公众的充分认可,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达92.3分。

(三)现代气象事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綦江区先后印发《中共重庆市綦江区委重庆市綦江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重庆市綦江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气象行动方案(2019—2022年)》《重庆市綦江区生态文明建设气象行动方案(2019—2022)》《重庆市綦江区减灾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自然灾害预警管理相关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文件,对气象部门在防灾减灾救灾、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职能职责进行了明确。綦江区减灾委增加气象局主要负责人为防汛抗旱指挥部副指挥长,加强了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统筹指导和综合协调。

(四)气象科技创新人才体系不断完善

持续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业务体系建设。大力开展业务技术攻关与应用研究,新增地厅级科研项目16项,发表交流论文19篇(核心期刊3篇),软件著作权登记1项,科研经费累计投入43.8万元。荣获中国气象局2020年重大气象服务优秀集体、“巴渝工匠”杯第十一届重庆市气象行业技能竞赛团体三等奖,“建立暴雨等级风险管控措施及预警系统、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获评2020年重庆市气象部门创新工作项目。

加强气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气象科技人才交流培养,本科以上学历占比84.6%;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数2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人数6人,中级以上职称占比85.7%;1人入选重庆“两江之星”气象英才;挂职和帮助工作交流学习8人次。

(五)党的建设工作全面加强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根据气象业务工作特点、结合地方特色,锤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服务保障“一地”建设党建品牌,积极推动党建和气象业务深度融合。全面推进党建工作“三基”建设和绿色机关建设。连续2年获綦江区直机关示范党组织;2人次获优秀共产党员;1人次获优秀党务工作者;持续保持市级文明单位和市级卫生单位荣誉。

二、“十四五”时期綦江气象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十三五”时期,綦江气象工作“跳出小气象,做实大气象”的格局已基本形成,气象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新突破新成就,但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气象科研能力和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科研项目立项层次不高,项目与实际业务融合度不足,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还不够。人才队伍的结构、素质和能力与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二是气象业务支撑能力有待增强。综合气象观测体系不完善,技术保障能力不强。预测预报准确率和预警服务精细化程度还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三是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仍不完善。部门之间协作还需加强。气象预警信息传播的时效性、覆盖面还不够。四是气象高质量服务保障能力不足,难以满足綦江区域协同发展、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五是气象管理规范化水平还不高,基础能力依然较弱。

“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綦江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开启綦江气象现代化向更高水平迈进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新时代綦江气象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新时代綦江气象事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綦万三化”发展、“一点三区一地”建设为新时代綦江气象事业发展带来了新契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綦江气象事业发展增添了新任务。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新时代綦江气象事业发展赋予了新使命。高质量气象现代化建设先行试点有助于释放新时代綦江气象事业发展新潜能。

第二章  指导思想及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坚持党的领导、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根本方向,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战略定位,瞄准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成气象强国战略目标,把握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战略重点,落实加快科技创新、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战略任务,以推进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提高气象服务保障綦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助力綦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开好局、起好步。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服务国家人民。加强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将政治建设与气象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为推进綦江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创新驱动,强化科技支撑。突出创新在綦江气象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落实科技自立自强要求,顺应信息化、智能化趋势,大力发展智慧气象,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气象领域的深度应用。

坚持系统观念,促进协调发展。强化智慧气象“四天”系统本地化开发应用,优化调整业务布局和流程,提高綦江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努力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坚持融入发展,深化开放合作。坚持“跳出小气象、做实大气象”,深度融入綦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开展对外开放合作,全面推进气象业务智能化、气象服务智慧化、气象台站巴渝化、气象管理法治化、气象党建从严化。

坚持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理。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发挥好改革的突破性和先导性作用,破除制约綦江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机制障碍,不断加强气象法治建设,全面提升气象治理效能。

三、规划目标

到2025年,綦江气象高质量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基本实现具有区县影响力的气象科技创新能力、智慧精准的气象业务能力、趋利避害的气象服务能力、规范有序的气象治理能力,气象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水平明显提升,气象服务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能力显著增强,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充分发挥,气象综合实力达到全市先进水平。

——气象科技创新迈上新台阶。着力推进气候观测试验中心建设,智慧气象科技本地化应用取得进展,綦江中小河流域洪水气象风险预警服务研究取得突破,气象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持续健全,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素质稳步提高。

——气象业务技术能力稳步提升。深入应用基于大数据智能化的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智慧气象业务,依托智慧气象“四天”系统,持续提升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

——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夯实。气象防灾减灾机制进一步健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进一步提升,气象预警信息传播、应用能力大幅提高,基本建成覆盖全面、信息精准、传递畅通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气象服务保障区域协同发展更加有力。气象深度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全面形成,服务保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和“綦万三化”发展、“一点三区一地”建设等重大战略部署作用更加突出。

——气象治理效能显著提升。气象高质量发展环境持续改善,重点领域改革全面落实,基础能力建设取得新进步,形成权责明晰、协调高效、监管有力的机制,气象管理法治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气象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稳步提高。

到2035年,建成主城都市区重要战略支点气象服务保障引领区、渝南气象灾害防御示范区、綦江流域大娄山脉生态廊道气象服务样板区、知名休闲旅游目的地气象服务典范区,綦江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成为气象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

专栏2  “十四五”时期綦江气象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

单位

现状值

目标值

指标属性

1

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

92.3

保持93以上

约束性

2

气象服务公众覆盖率

%

95

保持99以上

约束性

3

预警信息发布能力

90

95

预期性

4

人影作业安全水平

80

90

预期性

5

观测装备技术水平

68

82.5

预期性

6

气象灾害监测率

80

90

预期性

7

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

分钟

37

48

预期性


第三章  加强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气象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气象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围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完善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

一、建设气候观测试验中心

坚持“跳出小气象、做实大气象”,优化发展布局,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建设永桐气候观测试验中心,精心布设X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温室气体观测站。推动布设一批气候监测站,组建立体气候监测站网。拓展观测任务,提高綦江气象观测装备现代化水平,开展智能协同观测技术及立体气候研究。

二、完善气象科技创新机制

完善科研管理机制。以业务服务需求为导向,强化项目与业务的深度融合,建立自主气象科技项目立项机制,推进科技立项迈向更高层次。落实市气象局和地方科技项目及经费管理改革相关文件精神,制定气象科技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加强科研诚信管理,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纠错机制。完善合作机制,继续加强与市气象局业务单位和相邻区县气象局深度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加大研发投入,探索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主动营造创新环境和氛围,围绕助力綦江创建高新技术开发区贡献气象力量。

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强市级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的应用能力,积极争取市级气象科技成果在綦江试点应用。开展基于降水分布的綦江流域洪水和山洪致灾阈值雨量研究,开展綦江区横山镇气候舒适度分析研究,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加强气象科技成果本地转化工作,强化科技辐射带动作用,探索科技成果业务转化奖励机制,激发科研人员面向綦江气象业务需求开发的积极性。

三、培养造就高水平气象人才队伍

强化复合型人才培养。贯彻落实重庆市气象局和綦江区人才培养计划,积极参与重庆“两江之星”气象英才计划。每年投入一定经费以业务服务需求为导向,探索实施研究型业务技术攻关“揭榜挂帅”制度,造就一批热爱气象事业、勇于创新发展的骨干人才、青年新秀,不断激发气象人才创新活力。到2025年,力争培养高级工程师2—3名,培养工程师3—5名。

突出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落实好干部标准,建设政治过硬、具备领导綦江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能力的干部队伍,提高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大力选拔培养锻炼优秀年轻干部,鼓励干部职工到上级气象部门及其他相关单位锻炼学习。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进一步落实好人才培养支持机制,积极选送优秀人才参加各级各类培训。进一步用好国编、地编、编外等人才资源,不断优化人才成长环境。依托地方培养推选“重庆英才”,融入“智创綦江”人才品牌等,加强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进一步优化人才评价工作,用足用好科技成果转化激励等政策。提升人才服务质量,真诚关心人才、爱护人才、尊重人才、成就人才,营造“近悦远来”人才发展生态。

专栏3  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

1.建设气候观测试验中心

推动建设永桐气候观测试验中心,精心布设X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温室气体观测站,开展智能协同观测技术及立体气候研究。

2.完善科技创新机制

建立自主项目立项机制,制定气象科技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开展基于降水分布的綦江流域洪水和山洪致灾阈值雨量研究,开展綦江区横山镇气候舒适度分析研究,争取市级气象科技成果在綦江试点应用。

3.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高级工程师2—3名,培养工程师3—5名。大力选拔培养锻炼优秀年轻干部。


第四章  聚焦智慧气象业务能力建设


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对标“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发挥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要求,落实《重庆智慧气象行动方案(2019—2022年)》,深度应用拓展智慧气象“四天”系统,夯实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增强綦江智慧气象的综合能力,支撑保障綦江经济社会发展。

一、依托天枢·智能观测系统,持续提升监测精密能力

基于重庆气象+大数据基础云平台,以数据为中心建设“綦江气象云”子平台,构建以数据为链条的观测—预报—预警—服务全业务流程,实现生态环境、交通、水利、农业、文旅、应急、林业、规划自然资源等部门及学校、危化能源企业等行业数据交互共享和开发利用。做强安全之翼,配合市气象局建设整体防控的市、区县一体化网络安全体系,做好数据资源、信息网络和应用系统安全保障,实现全业务流程实时监控。气象观测数据光纤专线传输能力大幅提升。

对标智能协同观测,强化监测精密能力建设。实施国家级基本气象站智能化改造,在灾害高发区、高影响区、敏感区等观测盲区和观测空白区,新建1部X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新建3个新一代区域气象站,升级15个区域自动气象站为六要素。配备1套便携式移动气象站。争取建设1套地基垂直遥感观测系统。以服务碳达峰碳中和为重点,新建5个负氧离子站,争取建设1个温室气体观测站,强化智能协同观测。完善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并全面融入业务各环节,推动观测质量持续改进。

二、依托天资·智能预报系统,持续提升预报精准能力

强化高分辨率数值预报产品应用。依托高分辨率数值预报系统,加强3公里分辨率、逐3小时更新的快速更新循环同化预报业务产品的应用和1公里分辨率的预报产品释用本地化。

强化綦江中小河流域洪水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能力。基于无缝隙精细化智能网格预报,在“预报精准—天资·智能预报系统”中搭建綦江流域洪水气象风险预警系统,构建实时更新、预报协同的逐时滚动预警和服务流程。开展精细化面雨量预报研究,针对綦江河流域重点区域开展中小流域洪水气象风险预警业务。

强化灾害性天气短临预报能力。依托基于“云+端”架构下的智能预报预测系统,建立24小时内时空分辨率精细到小于1小时、1公里、更新频次小于1小时的现代天气预报业务。开展灾害性天气短临预警业务研究,暴雨过程预警准确率达到92分,强对流预警时间提前量达到48分钟。持续推进预警信号发布精细化到镇街。

三、依托知天·智慧服务系统,持续提升服务精细能力

提升智慧气象服务能力。基于气象+大数据基础云平台建设“实况和智能网格预报+气象服务”新一代气象服务业务体系。依托“服务精细—知天·智慧服务系统”,本地化开发应用智慧决策、智慧公众、智慧行业三大气象服务系统,实现气象对策建议的快速查询、及时获取,实现服务需求智能获取、产品自动制作、服务精细推送,构建气象服务与相关行业深度融合的气象服务新业态。升级提档綦江区电视天气预报节目,深化开发“綦江气象”微信公众号。为重大活动、大型会议和重大项目建设等开展全流程精细化气象服务。

增强智慧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基于气象+大数据基础云平台和市级为农气象服务指导产品,建立包含粮油作物和特色作物种植分布、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气候资源及其气象影响和灾害指标、历史产品在内的农业气象大数据集。运用智慧气象为农服务系统,制作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农业生产对策建议等服务产品。本地化应用农业天气通APP、农业气象服务网站等开展直通式服务,实现基于农田、作物的气象为农服务个性化定制和智慧化服务。

四、依托御天·智慧防灾系统,持续发挥第一道防线作用

强化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能力。依托以“一体系、三网络、五平台”为核心的智能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做好本地化深度开发应用,无缝对接应急广播、有线电视和基于位置的区域定向预警短信发布,实现预警信息面向指定区域、指定人群和全媒体精准靶向快速推送。加强与生态环境、交通、水利、农业、文旅、应急、林业、规划自然资源等部门合作,推动构建覆盖广、路径畅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

提高智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依托气象+大数据基础云平台,做好包含农业气象大数据、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生态保护重点区域以及人影作业点、装备、弹药、队伍等信息的人工影响天气大数据的收集,确保相关数据可用性。充分运用市—区县—作业点一体化智能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系统,提高科学作业、精准作业、安全作业水平,争取对古南、三角标准化作业炮站进行智能化改造,提升农业抗旱增雨防雹、大气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等作业能力。

提升雷电灾害防御能力。基于智能雷电灾害防御系统,实时汇集雷电监测、防雷服务、防雷监管、防雷安全重点单位等数据,完善防雷安全重点单位“一张图”。实施雷电风险快速评估与动态区划、雷灾鉴定以及防雷安全重点单位安全风险监测预警、隐患整改状态智能跟踪。推进易燃易爆场所防雷装置在线监测示范项目,推广应用防雷安全管理平台,实现防雷技术服务和安全监管的数字化、智能化。

专栏4 智慧气象提升工程

1.开发“綦江气象云”子平台

基于重庆气象+大数据基础云平台,建设“綦江气象云”子平台。建设网络安全体系,实现全业务流程实时监控。气象观测数据光纤专线带宽提升至300Mbps。新建1部X波段天气雷达,新建3个新一代区域气象站,升级15个区域自动气象站为六要素,新建1套地基垂直遥感观测系统,新建5个负氧离子站,新建1个温室气体观测站,配备1套便携式移动气象站。

2.天资·智能预报系统本地化应用

开展高分辨率数值预报产品本地化检验评估研究。在“预报精准—天资·智能预报系统”中搭建綦江流域洪水气象风险预警系统,开展綦江河流域重点区域洪水气象风险预警业务。开展灾害性天气短临预警业务研究。

3.知天·智慧服务系统本地化应用

本地化开发应用智慧决策、智慧公众、智慧行业三大气象服务系统。升级提档綦江区电视天气预报节目,深化开发“綦江气象”微信公众号。本地化应用智慧气象为农服务系统,持续推广农业天气通APP。

4.御天·智慧防灾系统本地化应用

无缝对接应急广播、有线电视和基于位置的区域定向预警短信发布。加强部门合作,构建覆盖广、路径畅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运用智能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系统,智能化改造古南、三角标准化炮站,提升农业抗旱增雨防雹、大气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等作业能力。发展防雷智能化评价技术,推动易燃易爆场所(工程)实施在线雷电监测网络示范项目。


第五章  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面落实《中共重庆市委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防灾减灾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共重庆市綦江区委 重庆市綦江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围绕防范极端气候、极端天气灾害风险,着力提升监测预报预警服务能力,完善预警信息发布传播体系,强化气象灾害风险防范能力,健全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全力推进建设覆盖全面、信息准确、传递畅通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

一、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落实市防汛抗旱补短板、强弱项任务,在气象灾害高发区、高影响区、敏感区增设一批气象监测设施,提高气象灾害监测能力。全面应用智能预报系统与智能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无缝对接优势,强化强对流天气镇街精细化预警服务,实现提前48分钟以上向灾害高影响区人群的快速发布。

依托预警大数据,联合水利、规划自然资源、城市管理等部门对现有160个山洪风险区、273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和5个城市易涝点,开展基于致灾阈值和降雨实况的实时预警业务。针对綦江中小河流域,利用气象灾害风险监测预警技术研究成果,开展精细到小流域的洪水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业务,实现提前12小时发布风险预警产品。开展精细到镇街的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实现提前24小时发布风险预警产品。

二、完善预警信息发布传播体系

落实市、区自然灾害预警管理工作规定,扎实推进自然灾害预警联动体系建设。完善“市—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预警工作体系”建设,实现381个村(社区)预警工作站全覆盖,推进预警工作站向企业、学校、医院、交通站场等重点单位和场所延伸。推进预警信息发布平台与应急广播、有线电视、基于位置的区域定向预警短信发布的全面对接和应用,加大拓展面向公众的电视、电台、网站、微博、微信等传播渠道,持续完善“市—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户—人六级预警信息传播体系”建设。及时修订完善《重庆市綦江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运行管理办法》,推进区级相关部门和镇街及媒体落实预警信息传播责任。

三、强化气象灾害风险防范能力

按照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要求,完成全区暴雨、干旱、高温、低温阴雨、大风、冰雹、雪灾和雷电等8类灾种风险普查和精细化风险区划,依托气象+大数据基础云平台,构建气象灾害风险一张图,形成涵盖地灾、防洪、内涝等在内的各类风险点、隐患点、薄弱区及其致灾阈值清单、应急责任人预警服务对象清单。基于风险普查成果,建立“降雨超阈值实况报警服务业务”和“网格预报+隐患点致灾阈值→风险预警业务”。组织开展重大项目、重大工程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对桥河园区、北渡—升平园区、通惠食品加工园区、永城现代制造产业园、扶欢循环经济产业园和藻渡水库、蟠龙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等的气象灾害影响分析及风险评估,提升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会同教育、文旅、应急、林业等部门对160个气象灾害敏感单位,开展气象灾害预警预防隐患排查整治和应急演练监督检查,提升气象灾害预警预防水平。建设綦江气象科普教育基地,打造渝南气象科普活动品牌,完善气象科普管理机制。强化气象灾害信息传播和防灾避险宣传科普手段,提升气象灾害应急科普能力。

四、健全气象防灾减灾机制

建立健全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部门应急联动机制和社会响应机制,重点推动建立健全基于重大气象灾害高级别预警信息高风险区域、高敏感行业、高危人群的自动停工停产停课机制。完善“1+7+N”会商研判制度,组织协调指导修订完善区、镇街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制定《綦江区镇街和有关区级部门落实气象灾害防治工作职责指导方案(试行)》。健全气象防灾减灾社会参与机制,加强气象信息员、社区网格员、灾害信息员、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等共建共享共用共培训,联合应急、地震、教育部门开展全国综合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建设。

1.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在气象灾害高发区、高影响区、敏感区增设一批气象监测设施;强化强对流天气镇街精细化预警服务;开展基于致灾阈值和降雨实况的实时预警业务;开展綦江河流域洪水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业务;开展精细到镇街的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

2.预警信息发布传播体系建设

实现全区381个村(社区)预警工作站全覆盖,推进重点单位工作站延伸,拓展预警信息传播渠道,完善“市—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户—人六级预警信息传播体系”建设。

3.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和气候可行性论证

开展暴雨、干旱、高温、低温阴雨、大风、冰雹、雪灾、雷电等8种气象灾害普查、评估和区划,构建气象灾害风险一张图,形成预警服务对象清单,建立“降雨超阈值实况报警服务业务”和“网格预报+隐患点致灾阈值→风险预警业务”;开展3个园区和2个重点水利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和风险评估。

4.气象防灾减灾宣传科普能力建设

建设綦江气象科普教育基地,打造渝南气象科普活动品牌,完善气象科普管理机制。

5.气象防灾减灾体制机制建设

健全气象灾害防御指挥体系;修订完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制定落实气象灾害防治工作职责指导方案;开展全国综合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建设。

专栏5  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第六章  深化区域协同发展气象服务保障


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抢抓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遇,全面落实《中共重庆市綦江区委关于加快綦万一体化同城化融合化发展着力打造主城都市区重要支点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定》,全面服务保障綦江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主城都市区重要战略支点城市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渝黔综合服务区和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建设。

一、全面服务保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依托川渝气象大数据云、川渝气象观测网、川渝智能网格预报网,全面运用观测、预报、服务等实时共享数据产品,全面服务保障綦江“客货并重、内外互联、多向互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盐马古道、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深化与自贡市气象局战略合作,加强业务技术及人才交流,共同开展特色气象服务。加强与江津、永川等局联动,共同服务保障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

二、全面服务保障綦万一体化同城化融合化发展

围绕綦万一体化同城化融合化发展,建立綦江—万盛气象联动合作机制,共同服务保障綦万一体化发展先行示范区、綦万创新经济走廊、綦万创新发展新区。推进建设永桐气候观测试验中心,为永桐新城建设提供气象科技支撑。全面服务保障永城镇王良故居王良博物馆红色文化、中华村乡村旅游、地热温泉。

三、全面服务保障“一点三区一地”建设

围绕主城都市区重要战略支点城市建设,开展綦江中心城区“一体”核心服务,开展北部智慧新城和綦万创新发展新区“两翼”重点服务,开展石壕、安稳、赶水、郭扶、横山等15个镇“多点”专项服务。融入綦江智慧城市发展,开展智慧气象建设,提升城市精细化智能气象服务水平。围绕西部陆海新通道渝黔综合服务区建设,开展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綦江)班列预报服务,做好西部陆海新通道和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气象服务保障。推动綦江河上游贵州桐梓及本地布局暴雨洪涝监测预警联防工程建设,共建共享水文水利监测设备,建立信息共享、预警准确、响应联动的防御机制,努力实现上下游、干支流气象服务一体化。联合贵州桐梓共同开展中央红军途径綦江红色研学旅游气象服务,共同服务保障藻渡水库等渝黔示范项目建设。全面服务保障页岩气、煤电、抽水蓄能发电等为重点的綦江现代化能源产业体系建设。做好知名休闲旅游目的地建设气象服务保障。

专栏6  区域协同发展气象服务保障

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气象服务保障

全面运用观测、预报、服务等实时共享数据产品,服务保障綦江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盐马古道、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全面深化与自贡市气象局战略合作;与江津、永川共同服务保障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

2.全面服务保障綦万一体化同城化融合化发展

建立綦江—万盛气象联动合作机制;建设永桐气候观测试验中心,为永桐新城建设提供气象科技支撑。全面服务保障永城镇王良故居王良博物馆红色文化、中华村乡村旅游、地热温泉。

3.全面服务保障“一点三区一地”建设

全面服务保障綦江“一体两翼多点”建设;融入綦江智慧城市发展,开展智慧气象建设,提升城市精细化智能气象服务水平。服务保障西部陆海新通道渝黔综合服务区、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建设。做好知名休闲旅游目的地建设气象服务保障。


第七章  提升乡村振兴气象服务保障水平


坚持气象服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落实《中共重庆市委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和《中共重庆市綦江区委 重庆市綦江区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着力构建趋利增效、减灾避害的现代为农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服务保障綦江农业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建设。

一、强化农业气象服务保障

强化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气象服务保障。围绕粮食安全生产需要,完善农业气象观测站网,面向全区水稻、玉米、油菜等重要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依托智慧气象为农服务系统强化干旱、高温、低温阴雨、冰雹、雪灾等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病虫害防治气象预报等精细化直通式服务,为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气象科技支撑。

强化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气象服务保障。巩固和发展赶水草蔸萝卜、綦江辣椒、万兴红心猕猴桃智慧农业气象示范基地建设。建立域内特色农作物气象指标集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库,集成至智慧气象为农服务系统,提高农业气象服务标准化、精细化服务水平。深入推广应用拓展“农业天气通”APP、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发布渠道。加强部门合作,发挥专家联盟作用,提升“农业+气象”效能。

联合区融媒体中心等宣传媒体,加大赶水草蔸萝卜“中国气候好产品”宣传力度,助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萝卜产业发展。培育横山大米、綦江辣椒优质农产品气候品牌,强化气候品牌效应,扩大经济效益。

二、推进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

强化乡村建设行动气象服务保障。以镇街、小流域、农业产业园区、旅游景区为单元,开展气象灾害易发区以及农业气象、气候旅游基础数据详查,为城乡规划建设提供气象支撑。联合保险公司研发天气指数保险和金融产品,探索开展天气指数保险服务,助力气象金融市场发展,有效发挥气象在农业保险灾后减损中的作用。持续加强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人影防雹增雨能力建设,提升农村干旱易发区、冰雹易发区、森林火灾高风险区的人工影响天气减灾成效。

强化城乡融合发展气象服务保障。依托智慧气象服务系统,为市民提供气候宜居宜游乡村、优质气候农产品等生态气候品牌的智能推介服务。建立完善基本公共气象服务清单,面向城乡提供基于位置和场景、精准推送的普惠化、分众式气象服务。依托市—区—镇街—村社一体化的智能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拓展农村地区应急广播、有线电视等预警信息传播渠道,提升农村边远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通达深度。强化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提高农村群众的防灾避灾意识和自救互助能力。

专栏7  乡村振兴气象服务保障

1.强化农业气象服务保障

完善农业气象观测站网,强化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气象服务保障;巩固和发展智慧农业气象示范基地建设,促进农业气象服务精细化;培育和加大气候品牌创建和宣传力度。

2.推进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

开展气象灾害易发区以及农业气象、气候旅游基础数据详查;探索开展天气指数保险服务;拓展农村地区应急广播、有线电视等预警信息传播渠道。


第八章  强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气象服务保障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扣綦江重庆南部重要生态屏障功能更加凸显目标,基本建成“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愿景,全面落实《中共重庆市綦江区委 重庆市綦江区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綦江的意见》,坚持气象服务生态良好,强化大气污染防治、生态系统保护等气象服务,提高生态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评估服务能力,充分发挥气象在生态系统保护中的服务支撑作用、在绿色发展中的基础保障作用、在突出环境问题治理中的监测预警和应急联动作用。

一、强化重庆南部重要生态屏障气象服务保障

开展綦江河生态水系网、大娄山脉生态屏障(老瀛山生态屏障、古剑山生态屏障和南部生态屏障)“一网三屏”生态植被、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功能的气象影响评估及气象预报服务,开展“一网三屏”卫星遥感实时监测和动态评估。

深化与生态环境、林业等部门合作,强化双方信息共享,联合开展空气质量预报研究和大气颗粒物、臭氧等气象条件影响分析评估,联合做好空气质量预报、重污染天气联合预警和应急联动。加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植被恢复、森林草原灭火、水库增蓄水等生态修复型人影作业服务,开展作业效果评估。推进智能高炮、火箭作业系统建设,提升“蓝天行动”人工增雨作业能力。

二、增强应对气候变化和碳达峰碳中和气象服务保障

围绕綦江低碳城市、低碳园区、低碳社区试点示范建设,推进温室气体立体监测站建设,开展气候条件对綦江生态系统综合影响评估研究。依托气象+大数据基础平台,运用气候变化监测预测评估平台,开展气候变化趋势分析与监测评估。应用不同区域和生态系统类型气候要素对生态系统净生产力、植被碳等的影响定量评价技术与精细化模型,探索开展生态系统气候承载力监测评估与预警服务。

三、强化气候经济发展气象服务保障

推进生态气候资源价值转化。紧扣“三养綦江·三想之地”旅游品牌建设,落实“因地制宜发展气候经济”部署,推进綦江立体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开展康体养生、休闲避暑、冰雪云雾、农业观光、林业生态等气候资源普查、监测和评估,建立綦江优质气候资源“一张图”。大力挖掘横山“中国气候康养地”“中国(重庆)清凉避暑类旅游目的地”“中国(重庆)气候养生类旅游目的地”生态、旅游等方面的气候资源价值,助力横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围绕“一轴两核四组团”全域旅游,做好全域旅游发展主轴、城区旅游发展核、东溪古镇旅游发展核、红色文化研学组团、康养旅游度假组团、古镇文化体验组团、农旅融合休闲组团气象服务保障。探索发展云海、星空、雾凇、雪景等气象景观预报。

高品质建设綦江“古剑·云雾源”。梳理綦江自然山水和历史文化“两大本底”,促进生态、旅游、农业等气候资源向经济的“三大转化”,展现气候资源在生态、旅游、科研、经济方面的“四大价值”,挖掘天气气候景观、立体气候、气象历史文化、喀斯特地理地貌、气候养生五大优势资源,按照高标准规划、高水平设计、高品质建设、高质量管理的要求,以“雾起云落处、仙逸古剑山”为主题建设綦江“古剑·云雾源”,打造集气象科普、旅游、研学为一体的气象科技文化公园。

1.强化重庆南部重要生态屏障气象服务保障

开展“一网三屏”生态植被、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功能的气象影响评估及气象预报服务、卫星遥感实时监测和动态评估;联合生态环境部门开展空气质量预报和应急联动;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型人影作业,推进智能高炮、火箭作业系统建设。

2.增强应对气候变化和碳达峰碳中和气象服务保障

开展气候条件对綦江生态系统综合影响评估研究,开展气候变化趋势分析与监测评估,开展生态系统气候承载力监测评估与预警服务。

3.强化气候经济发展气象服务保障

推进綦江立体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建立綦江优质气候资源“一张图”,助力横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开展“一轴两核四组团”全域旅游气象服务保障。

建设以“雾起云落处,仙逸古剑山”为主题的綦江“古剑·云雾源”,打造集气象科普、旅游、研学为一体的气象科技文化公园。

专栏8  生态文明气象服务保障


第九章  提升现代气象治理效能


贯彻落实重庆市气象局党组《关于加强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的实施意见》,以全面落实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推进气象开放合作、加快提升气象管理水平、持续强化气象基础能力为重点,不断增强綦江气象高质量发展动能,大力提升现代气象治理能力。

一、全面落实重点领域改革

落实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基于气象+大数据基础云平台和智慧气象“四天”系统为标志的“云+端”技术体系,依托以大数据为中心的市—区县两级一体化业务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业务服务流程,健全完善以实时监测、气象灾害预警和气候应用服务为核心的业务考核评价制度。

落实气象服务体制改革。以社会和公众需求为导向发展气象信息服务,提升气象服务供给能力,推进气象服务保障更智能、精准、互动和普惠。全面完成局属企业体制改革,深度融入市—区县一体化企业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企业管理制度,进一步增强支撑能力。

落实气象管理体制改革。按照上级的部署,扎实做好事业单位改革。进一步贯彻落实好双重领导管理体制和计划财务体制,积极为事业发展争取更加有力的资金投入。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审批流程,提高许可效率。推动重大项目、特殊项目开展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探索行政检查与技术评估相结合的科学监管模式。

二、持续深化气象开放合作

深化局区合作。充分发挥重庆市气象局、綦江区人民政府合作机制作用,推进召开联席会议,共推新时代綦江气象高质量发展。深化部门合作。加强与生态环境、交通、水利、农业、文旅、应急、林业、规划自然资源等行业部门的重点领域专业专项合作,共推自然灾害防御,联动开展气象服务保障,促进“气象+”融入式发展。

三、加快提升气象管理水平

推进气象管理法治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强化法治理念、法治思维、法治能力建设,不断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推进气象安全联合检查、联合执法、联合监管、联合惩戒。发挥标准在气象业务、服务、科技及工程项目中的导向作用,落实标准在气象业务服务、安全监管工作中的“硬约束”地位。深度应用智慧气象管理信息化系统,全面提升决策管理、监管监测、行政办公、政务公开、档案管理、保密和后勤服务等管理工作的效率与效益。

四、持续强化气象基础能力

对标先进一流台站,坚持高标准规划、高水平设计、高品质建设、高质量管理,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的綦江区气象防灾减灾中心、綦江区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及气象科普教育基地、重庆智慧气象“四天”系统綦江应用中心。打造有科技内涵、有品质品位、有历史文化、有诗情画意的巴渝化气象台站,争创全国文明单位。实施国家基本气象站配套基础设施综合改造项目,实施国家基本气象站业务平台建设。运用全息影像技术,建设綦江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展厅,呈现綦江气象文化底蕴和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成效。按照信息化、智能化、可视化、标准化的要求,建设可实现全域智能安全管控的气象档案馆。

专栏9  气象基础设施与治理能力提升

1.全面落实重点领域改革

优化业务服务流程,健全完善业务考核评价制度;提升气象服务供给能力;完成局属企业体制改革;扎实做好事业单位改革;落实好双重领导管理体制和计划财务体制;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推进行政检查与技术评价相结合的科学监管模式。

2.持续深化气象开放合作

召开局区合作联席会议;加强与区级行业部门的专业专项合作。

3.加快提升气象管理水平

加强人员学习培训,提升依法行政水平;积极参与气象行业标准编制,推进制定本地特色地方标准;深度应用智慧气象管理信息化系统。

4.持续强化气象基础能力

建设綦江区气象防灾减灾中心、綦江区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及气象科普教育基地、重庆智慧气象“四天”系统綦江应用中心,实施国家基本气象站配套基础设施综合改造项目、国家基本气象站业务平台建设。建设綦江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展厅。建设綦江气象智能档案馆。


专栏10  “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

(单位:万元)

序号

重点工程

主要建设内容

总投资

1

气象科技创新工程

1.建设永桐气候观测试验中心。

1200

2

智慧气象提升工程

2.建设“綦江气象云”子平台。

3.新建天气雷达、新建和升级区域自动站、地基垂直遥感观测系统、温室气体观测站。  

4.建设綦江流域洪水气象风险预警系统。

5.本地化开发智慧决策气象服务、智慧公众气象服务、智慧行业气象服务三大服务系统。

6.升级提档綦江区电视天气预报节目质量。

7.深化开发“綦江气象”微信公众号。

8.本地化应用农业天气通APP。

9.无缝对接广播电视和基于位置的区域定向预警短信发布。  

10.智能化改造古南、三角人影炮站。

11.推动易燃易爆场所(工程)实施在线雷电监测网络示范项目。

2090

3

气象防灾减灾工程

12.建设全区381个村(社区)预警工作站。

13.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  

14.建设綦江气象科普教育基地,打造渝南气象科普活动品牌。

15.开展全国综合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建设。

16.气象灾害应急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630

4

重大战略气象

服务保障工程

17.建设智慧农业气象示范基地建设,气候品牌创建。

18.探索开展天气指数保险服务研究。

19.建设智能高炮、火箭作业系统。

20.建设綦江“古剑·云雾源”气象科技文化公园。  

850

5

气象基础提升工程

21.开展行政检查与技术评价相结合的科学监管模式研究。  

22.建成綦江区气象防灾减灾中心、綦江区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及气象科普中心、重庆智慧气象“四天”系统綦江应用中心。  

23.国家基本气象站业务平台建设。

24.建设綦江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展厅。

25.建设綦江气象智能档案馆。  

26.雷电灾害风险源预防管控工程。  

1930

合    计

6700


第十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领导

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党中央和上级决策部署有效落实。强化党组决策和监督作用,把握正确发展方向,加强调查研究,强化创新理念,善于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问题,不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二、加强组织协调

坚持党总揽全局、党政齐抓共管,在重庆市气象局和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区级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统筹,建立健全规划有效实施的保障机制,推动规划任务落实和重大项目实施,确保规划发展目标和各项重点任务顺利完成。

三、加强资金落实

落实重庆市气象局和綦江区人民政府联席会议精神,进一步完善与双重计划体制相适应的财务渠道。建立稳定增长的上级和区级财政保障机制,双方按照1:1的比例共同投资重点项目,推动“十四五”时期綦江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

四、加强实施和管理

积极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和绩效考核制,根据规划确定目标任务,适时开展阶段性目标考核和中期评估。规范气象工程项目建设程序,强化对建设项目的全程监管和动态跟踪,提高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智能问答

便民地图

政策问答

数据中心

新媒体矩阵

营商环境

微博 公开信箱 智能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