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綦江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区政协三届四次会议第026号提案的复函
陈玲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建议》(第026号)收悉。
为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要求,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在充分研判綦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和方位,客观分析制约綦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堵点和难点的基础上,聚焦“减环节、降成本、优服务”,提出了打造“营商环境标杆城市升级版綦江18条”改革举措。针对您在“政策法规不完善、政务服务效率不高、市场竞争环境不公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突出、人才短缺”等方面提出的问题,经与区政府办公室、区人力社保局、区政务服务办、区市场监管局等协办单位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加强政策宣传增加政策透明度
一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利用政府官网、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发布政策图解、短视频、直播解读,定期举办政策云课堂,邀请部门负责人或专家在线答疑,开展“营商环境宣传月”“政策知识竞赛”等活动,提升市场主体参与度,确保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对政策法规“应知尽知”。二是打造线下“惠企政策一窗通办”。在区政务服务中心设置“惠企政策咨询兑现”专窗,负责对惠企政策实行“一窗咨询、一窗申报、分类转办、结果反馈”。三是建立惠企政策联络员制度。相关政策责任部门选派业务骨干做好窗口工作人员业务培训、政策释疑解惑、业务受理审核和惠企政策兑现等工作,推进线下“一窗受理、一站办理、一次办好”。
二、优化政务服务提升办事便捷度
一是加强信息共享和协同配合。认真落实数字政务建设要求,建立健全跨部门的联合审批机制,持续深化“一网通”,打造政务服务“总入口”,推进“渝快办”数字赋能,升级“渝快办”平台架构,深化部门业务系统全事项全用户对接,优化“全渝通办”支撑系统,建设智能客服体系,优化政务服务地图,提升“数字适老适残”服务。搭建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深化数据管理机制与政务服务融合,以场景化需求驱动全量编制数据目录,构建“一人一企”数字档案,推动数据属地返还与按需回流,扩大电子签名、印章及存证应用,优化“身份认证与电子签名”功能。二是推进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融合。持续深化“一窗综办”改革,提升“一站式”服务能力,设立1个无差别综窗区和9个分领域综窗区,将26个部门770个事项按照“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模式,实现“受审分离”、全科无差别办理。全区范围内推行“一网通办”,(区级事项比例)依申请事项“网上办”办理率达86.39%,76.75%的事项实现“一次也不用跑”,推动建设“扫码办事智慧管理系统”,初步实现“扫码取号”“扫码办事”证照免提交,“渝快码”扫码人数超50万人。推出全市首个政务服务“云窗口”,运用“远程导办”,建成线上政务智慧大厅,共上线50余个高频事项及“一件事一次办”套餐,推动事项办理足不出户、“零跑动”,此举被刊入市委办公厅《党建统领885工作要情》。三是建立健全政务服务监督评价机制。健全完善制度,量化监考测评,严格执行《重庆市綦江区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及工作人员考核办法》《“一窗综办”工作人员考核办法》《綦江区政务服务中心公共服务单位窗口工作人员管理办法》等文件,细化日常考勤、服务规范、群众满意度等考核指标,坚持“日巡查、月考评、季通报和领导坐班”制度,每季度进行问题通报并限期整改。创新推出系列管理制度,以群众视角推动把“问题清单”转化为“成效清单”,严格执行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等,让政务服务更加规范。
三、规范市场环境提升企业竞争力
一是加强开办企业部门联动。建立部门联动响应机制,注重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督相结合,实现企业监管信息互通与共享,加快推进信息数据集成共享,通过流程再造,业务整合,及时将我区企业设立登记数据精准推送至刻章企业、税务、人社、公积金和银行等部门(单位),实现设立登记、公章刻制、申领发票、社保登记同步办理,将银行预约纳入企业开办服务范畴,将银行开户信息推送到相关部门,实现开办企业信息集成、数据共用,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二是全面开展公平竞争审查。制定《綦江区公平竞争审查会审工作规定(试行)》,认真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共清理政策措施464件,违反审查标准的政策措施6件,修订2件、废止4件,破除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和贸易壁垒。三是提升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修订出台《綦江区知识产权资助奖励办法》,聚焦重点产业的创新主体,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加强关键核心高价值专利布局,培育一批高价值发明专利密集型企业,鼓励和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通过核心技术研发攻关、承接存量专利转让许可等提高创新力,优化和拓展商标服务指导站功能。强化高价值发明专利资助导向,资助资金向授权高价值发明专利倾斜,引导全区高价值专利创造产出稳定调优。
四、加大人才供给提升企业生产力
一是提供技能培训补贴。根据《关于进一步做好职业技能培训和评价工作的通知》(渝人社发〔2024〕13号)、《关于印发2024年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评价指导性计划的通知》(渝人社办〔2024〕56号)和《关于公布职业技能培训目录(2024年)的通知》(渝人社办〔2024〕78号)等,做好每人每年性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累计享受补贴不超过3次。二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近年来,綦江区相继开展了“潮涌南州綦聚英才”引才活动,2024年,引进各类人才2014人,流出47人,人才净流入1967人。三是提供人才政策保障。2023年出台了《綦江英才计划实施办法(试行)》和《綦江区人才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人才政策,2025年出台《“星火綦才”计划实施办法》,分级分类认定人才,可享受人才奖励、科研激励、安居保障、子女入学、医疗保障、探亲补贴等政策。2024年,新发放重庆英才服务卡191张,开展新重庆人才73项人才服务,避暑房服务37人次、安家补助2人次、探亲补助12人次、体检医疗服务291人次、休假疗养服务29人次、入学(入托)服务27人次、人才公寓服务15人次、旅游服务1人次、公共体育场所服务1人次、岗位津贴服务3302余人次、主动提供服务600余人次、咨询服务2125人次,累计服务高层次人才6000余人次。
五、拓宽融资渠道增强企业获得感
一是优化信贷投放结构。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市的各项金融政策,配套出台《关于改善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意见》《綦江区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等20余个政策文件,从营商环境、信贷增信、改制上市、贷款贴息等方面,推动金融供给侧改革,重点增大中小微企业金融资源供给。截至2024年末,10家银行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62.35亿元;全区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373.63亿元,同比增长14.35%,高于各项贷款增速5.5个百分点。二是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联合市股份转让中心完善资本市场服务基地建设,筛选优质企业,完善“拟上市企业储备库”并动态管理,建立了拟上市企业全生命周期政策支持,推动中介机构辅导区内标的企业。目前,我区共有1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43家企业在区域性OTC挂牌,区级拟上市储备库企业34家,支持挂牌企业发行私募债券、开展股权融资。截至2024年末,全区社会融资规模达到999.29亿元,其中直接融资424.59亿元,占社会融资总量42.49%。三是有效降低融资成本。持续推动金融机构创新开发知识产权、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开发“电力贷”“税易贷”“渝快乡村贷”“会长贷”“代表贷”“委员贷”等金融产品,中西部地区首笔“认股权贷款”1000万元、华夏银行全国首笔“经营成果挂钩贷款”300万元落地我区。新发放民营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由2023年4.01%下降至2024年3.53%,下降0.48个百分点,企业融资成本逐步下降。四是加大融资增信力度。引进战略投资者重组,原富源担保公司转型为农信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增加到5亿元,单笔贷款担保金额提升至5000万元以上。区兴农担保公司增资1亿元,注册资本金达到1.5亿元,推动其转型为政府性担保机构,控制平均融资担保费率在1.5%以内。截至2024年末,全区融资担保机构在保余额56,893.34万元,同比增长70.36%,融资担保能力快速提升。
六、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委将联合各有关单位,针对市场和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以深化政务服务改革为抓手,立足市场监管职能职责,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持续加强对政务服务质量和效率的监督检查,主动开展工作检视,着力解决企业群众在办事过程中遇到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不断提升服务效能,融合推进政务服务数字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着力改善金融服务方式,提升新质生产力企业融资能力,打造温馨高效便捷的人才服务,进一步优化我区营商环境,提高企业满意度,助推我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此复函已经张智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你们)有什么意见,请及时填写在政协云平台提案系统回执上,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綦江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5年6月27日
(联系人:周先易,联系电话:15334567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