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政策解读
>
文字解读
《綦江区“十四五”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建设规划》政策解读

一、政策出台的背景依据
綦江区地处渝黔通道主轴,与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习水县等区域接壤,是重庆主城都市区南向重要战略支点城市、全市人口和产业发展重要承载地、重庆“南大门”、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庆门户”,历来是推动渝黔合作的战略支点、前沿阵地,也是贵州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重庆都市圈发展的必经之地,在服务渝南黔北区域协调发展、促进要素高效流动、优化渝黔两地区域经济布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战略支撑。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区域合作的战略部署,深入落实市区两级对綦江功能定位和推进渝黔合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明确“十四五”时期綦江区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方针、主要目标、重点任务,根据区委、区政府“十四五”规划的总体安排,区发展改革委牵头负责《綦江区“十四五”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编制。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有关要求,结合《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綦江—万盛一体化发展规划》《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和《重庆市綦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充分考虑全区渝黔合作当前实际,编制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展望到2035年。
二、政策编制过程
《綦江区“十四五”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建设规划》作为16个重点专项规划之一,与区“十四五”规划纲要同步启动编制工作。编制历经前期研究、起草、征求意见、衔接、论证、审批、发布等程序,分基本思路谋划、规划草案编制、报批印发三个阶段进行。
(一)基本思路谋划阶段(2019年11月—2020年12月)。组织开展规划前期研究,针对当前规划编制实施工作存在的问题开展调研,并对编制工作进行部署,形成《规划》基本思路。
(二)规划草案编制阶段(2021年1月—2022年4月)。根据基本思路起草完成《规划(征求意见稿)》,深度衔接遵义市及桐梓县、习水县等黔北地区“十四五”规划纲要和政府工作报告,广泛征求相关区级部门、镇街,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基层群众以及党外人士意见建议,根据各方意见对规划文本进行修改完善,形成规划草案。
(三)报批印发阶段(2022年5月—2022年6月)。将规划草案按程序报区政府常务会审议,根据审议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后,按程序印发、公布。
三、政策主要内容
《綦江区“十四五”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建设规划》共分为9章、35节,阐明了我区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发展环境、总体思路、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内容。
第一章,发展背景。主要包括发展基础、面临形势,系统总结了当前全区渝黔合作的发展基础,分析了“十四五”时期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二章,总体思路。主要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到2025年,綦江区与黔北地区合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格局基本形成,“联动成渝、辐射周边”的主城都市区战略支撑和辐射功能明显增强,成为全市人口和产业重要承载地,基本建成“如来·如愿”的“多彩綦江·创新之城”。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二是产业融合更加紧密;三是生态环境更加优良;四是公共服务更加便利;五是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第三至八章,共6项重点任务,为“十四五”时期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建设提供抓手与路径。一是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包括:构建高效便捷现代交通运输网络,强化区域能源保障合作,提升区域水安全保障能力,协同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推动区域产业协作共兴。包括:大力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合力打造先进制造产业集群,推动渝南黔北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推动渝南黔北商贸物流协同发展,推动跨区域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三是强化生态环境共治联保。包括:加强区域生态同保共育,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协同监管机制,走深走实“两化”发展新路。四是促进更高水平开放合作。包括:共建高水平开放平台,共同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强化同黔北毗邻乡镇合作交流,合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五是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包括:推动优质教育共建共享,提升区域医疗卫生水平,共推区域文化繁荣发展,强化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联动,推动社会治理方式创新。六是创新区域合作发展体制机制。包括:强化制度体系协同对接,推进要素市场一体化发展,完善多层次多领域合作机制。
第九章,保障措施。主要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加强政策保障、强化督促落实、扩大社会参与,确保发展目标和各项重点任务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