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政策解读
>
文字解读
关于《綦江区“十四五”工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规划》的政策解读

一、《规划》编制背景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新时代綦江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工业增加值翻番”和“工业总产值破千亿”双目标的关键五年。《綦江区“十四五”工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依据《重庆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綦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政策文件编制,编制和实施本《规划》,对于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好贯彻落实市、区相关决策部署,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綦江—万盛一体化发展等机遇,统筹全区深入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加速新兴产业构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具有关键指导意义。
二、《规划》编制过程
规划编制相关工作于2020年全面启动,编制工作历时一年多,经过比较研究、实地调研、初稿编制、咨询研讨、征求意见、修改完善、规划审查等阶段工作,先后召开近10次专题讨论会、5次专题汇报会,邀请多名高校、院所专家和市经信委领导参与项目讨论,获得宝贵意见,形成《规划》征求意见稿。
三、《规划》主要内容
规划总体框架包括“发展基础及面临形势、规划思路及目标、产业体系、产业布局、重要任务、措施保障”六个方面,同时将目前正在实施和谋划的重大项目及产业链图谱作为支撑附件。
(一)发展基础及“十四五”机遇挑战
1.发展基础。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工业发展平稳上升、传统产业提质扩能、新兴产业加速集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产业平台提档升级等。发展中同时存在工业结构总体不优、体量增长乏力、生产要素制约明显、企业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
2.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十三五”时期基本完成的既定的主要发展指标,部分未完成指标也与发展目标接近。未完成的指标主要受国内外经济环境影响。
3.机遇挑战。主要面临五大机遇:一是区位优势带来的交通发展机遇。二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带来的政治机遇。三是綦万一体化带来的融合发展机遇。四是产业转型发展带来的新产业构建机遇。五是“双碳”政策带来的新产业发展机遇。
(二)规划思路与目标
1.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重要指示要求,落实陈敏尔书记綦江调研时关于“加快綦江万盛一体化、同城化、融合化步伐”要求,以建设“多彩綦江、创新之城”为目标,坚定不移实施制造强区战略,以打造主城都市区重要战略支点为牵引,推动工业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快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人文化转型步伐,构建竞争优势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千亿产业集群,推动建成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以一域服务全局,以工业高质量发展助力綦江加速形成重庆最具影响力、竞争力和带动力的区域性增长极。
2.发展目标。到2025年,工业规模持续壮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显著进展,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新的重大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大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现代化制造业体系基本形成,全市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雏形基本形成。
——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到2025年,工业总产值力争达到1200亿,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提高到30%,智能制造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0%。
——产业生态不断优化,创新引领逐步凸显。到2025年,工业领域R&D比重从2020年2%上升至3%。建成区内市级及以上创业孵化平台15个,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00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44个。培育一批市级和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隐形冠军企业,促进工业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发展。
——智能制造深入推进,提质增效初步实现。到2025年,累计完成200个智能制造改造项目,新增市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20个,新增智能型制造标杆企业1家。依托西部信息安全谷建设,打造集工业设计、软件研发、场景应用、工业数据安全为一体,辐射成渝地区的工业互联网产业基地。
——新型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产业推动力逐渐显现。到2025年,累计建成5G基站超过5000个,建成1个区域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引进培育2家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商。建成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
——绿色制造深度融合,资源利用更加高效。到2025年,园区产业集中度达到95%,清洁能源利用比例超过35%,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3%,绿色产业增加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超过30%。
(三)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巩固提升汽摩整车及零部件产业在全市产业链中的重要配套支撑作用,推动汽摩配件制造智能化改造,布局未来新能源产业。在新能源领域,以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车核心零部件为主攻方向,聚力打造“新能源汽车齿轮、壳体等零部件—新能源汽车电池隔膜、正负极材料—新能源汽车电池PACK—大小三电—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及“集成电路—汽车电子—车载娱乐系统—座舱集成”两大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链。在传统领域,提质发展“齿轮—变速箱—传动装置—各式专用车、特种车、高端工程设备通用齿轮及动力系统”产业链,推动形成“摩托车零部件—燃油及新能源摩托车整车”及“商用车改装(重卡)—专用车(行李传送带车、环卫车、矿用汽车、页岩气槽车)”产品群,形成跨领域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到2025年,产值达到270亿元规模,增加值达60亿元规模。
新材料产业:以服务重庆市在再生铝、汽车轻量化材料方面需求为重点,推动“原铝—铝液—铝锭—轧材/挤压材/线材—热锻联扎板带箔—汽车轻量化材料”铝精深加工产业链打造,大力发展“废铝—再生铝—铝锭—热锻、冷轧、压铸件—汽车铝铸件零部件、家用铝制品、铝合金材料”及铝灰综合利用产业链。依托石灰石、石英砂等资源禀赋,以水泥、玻璃纤维为基础,延伸下游产业链,推动构建“矿山—骨料—水泥—绿色环保建材—水泥基复合材料—节能环保部品部件—BIM集成运维—建筑配套服务设计集成”及“石英砂、白泡石—玻璃纤维—玻璃纤维纺织品—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绿色保温材料及部件、风机叶片、汽车轻量化部件”产业链条。到2025年,新材料产业产值规模达到510亿元,增加值规模达150亿元。
化工产业:抢抓关坝-扶欢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契机,依托綦江页岩气资源优势,打造“乙二醇-PET”“甲醇—醋酸—聚乙烯醇+醋酸纤维素”“碳酸二甲酯”“乙炔—丙炔醇+丁炔二醇+丁二醇—可降解塑料”“氢氧化锂等正极材料—电池隔膜—电芯制造—变压器/电容/电感等变流装置(PCS)—新能源电池制造”,逐步推动涂料、电子特气等精细化工产业。到2025年,力争实现产值120亿元,增加值规模达35亿元。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西部信息安全谷建设为抓手,聚焦周边地区5G硬件产业发展需求,构建“天馈线/射频器件/光缆—5G通信设备—5G应用解决方案”产业链。推动5G与智能网联汽车融合发展。加速“数据灾备—数据服务—信息安全—信创”建链。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规模达70亿元,增加值规模达21亿元。
消费品工业:聚焦满足重庆本地休闲食品、火锅、调料、预制菜等需求,发展“农作物—初级加工—预制菜生产—运输销售”预制菜产业,打造“原料半成品—八大类休闲食品加工”产业链,构建“种植业/畜牧业—火锅料辅材、内包材/肉制品加工—火锅食材/火锅底料/方便火锅/主食材供应链(中央厨房)”产品群。着力构建药食同源大健康产业集群。到2025年,消费品工业实现产值100亿元,增加值规模实现20亿元。
节能环保产业:充分发挥綦江页岩气资源优势,大力发展LNG、CNG,“制氢储氢—氢燃料电池—重卡”“高压气态储氢罐—液氢特种运输车—高压气氢运输车”产业链。推动“磷石膏—水泥缓凝剂/制硫酸联产水泥—石膏建材—化工原料”“垃圾焚烧飞灰—水泥窑固化/煅烧—骨料、陶粒等建材”固废产业链条构建。打造新能源电池梯级利用产业。到2025年,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规模达到100亿元,增加值规模达到30亿元。
(四)推进优化园区产业布局
构建“一区六组团多点”空间格局,构成产业发展网,形成工业整体联动、协调发展的局面。
一区:即以打造綦江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核心;
六组团:即构建桥河、北渡、通惠、永桐新城、扶欢、安稳6组团联动发展格局;
多点:即三江中小企业集聚区、石角国家级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基地、打通中小企业集聚区、赶水中小企业集聚区。
(五)持续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围绕构建以提质增效为中心的政策体系、凸显区域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发展完备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支撑体系、开放协作的对外合作体系的目标,提出五大重点任务。
1.提升产业创新发展能力。构建创新协同发展新格局,加快推进国家高新区建设,完善创新决策机制,搭建科技创新平台,积极培育众创空间,建设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完善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培养创新人才队伍。
2.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綦江工业互联网二级节点建设,加速推进企业管理数字化改造;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加速产业链补链强链,推动供应链多元稳定;建立区域协作新机制,发展“飞地经济”。
3.推动产业绿色发展。加快推进企业绿色改造升级,积极构建绿色制造示范标杆;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加速打造资源回收产业,大力推进工业三废综合利用。
4.加快产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5G网络覆盖;打造工业互联网体系;加速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推动智慧能源发展。
5.深化对外开放合作。推动綦万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永桐新城、关坝-扶欢循环经济产业园等载体建设;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合作,主动融入成渝地区现代产业体系,创建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加速渝黔先行合作示范区形成,构建渝黔大数据协同创新平台,共同打造现代装备制造、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和全国重要的能源保障基地。
(六)保障措施
明确从强化组织领导、优化营商环境、完善扶持政策、构建金融体系、加快人才引育、强化要素保障、强化工业安全等七个方面,保障我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突破。
(七)如何推动高性能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研发布局?
依托綦江本地丰富的石英砂、白泡石等资源,大力发展玻璃纤维及下游延伸产业。聚焦泰山玻纤、重庆国际复合等龙头链主企业,加快龙头企业招商进度,同时配套引进以生产中碱玻璃纤维为主,具备智能化、高效率、功能化玻纤生产线技术、低碳环保技术,拥有各类高性能及特种玻纤池窑生产技术的玻璃纤维制造企业。结合我区绿色新型建材产业发展,针对建材、建筑节能、建筑防水、装饰装修、道路土工、安全防护等领域,引进生产GRC板、防火板、吸音材料、承重构件、屋面防水、膜结构、节能门窗等玻璃纤维工业织物制品生产龙头企业,开发绿色建材产品市场。结合重庆市新能源汽车轻量化发展需求,引进轻量化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生产企业、空心玻璃纤维杆生产大型企业。同时进一步提升产业链发展能级,针对绿色能源行业,引进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核电等领域大型新能源产业用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制品行业领军企业。
(八)如何加速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
依托綦江区页岩气产业基础,围绕汽车、食品包装、电子、装备制造等行业领域对化工新材料和高端专用化学品的需求,发展乙二醇-PET及衍生物产品链。利用园区已有甲醇产能,围绕光伏一体化项目PVB膜需求,聚焦PVA光学膜、聚乙烯醇缩丁醛(PVB)等下游产品,加速“甲醇-醋酸-聚乙烯醇”产业链布局和产能提升;聚焦绿色发展大趋势,纺织品、电子薄膜、医学材料、塑料制品等下游应用领域具体需求,充分应用醋酸纤维素(CA)生物降解特性,着眼醋酸纤维素国内产能不足的情况,加速产业引进和产能提升,形成“甲醇-醋酸-醋酸纤维素”产业链。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和页岩气资源开发进度,探索发展乙炔制BDO技术,延申发展PBAT、PBT、氨纶等产品,逐步形成“乙炔—丙炔醇+丁炔二醇+丁二醇—可降解塑料”产业链。
(九)如何发展网络安全和数据灾备安全产业?
以建设西部(綦江)信息安全谷为载体,以创建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成渝)为契机,全力构建网络安全产业集群和数据灾备安全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存算用一体化数据中心、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等项目建设,做大数据中心总量与延伸下游信息服务产业双向发力,集聚带动数据采集、备份、标注、数据挖掘及数据恢复等产业链、服务链企业落地,重点发展数据存储安全、数据清洗、数据监控与追溯、数据安全隔离与加密、数据隐私保护等数据安全服务,培育发展云灾备服务、安全云解决方案等云计算安全服务。布局建设智能汽车应用场景数据库,加强智能汽车数据安全、网络安全、功能安全管理。积极推动信创产业、智慧城市等发展,以市场换产业,深入推进安可替代工程,推动信创产业发展,集聚一批软件服务业企业落地,大力发展关键基础软件,推进操作系统、芯片、数据库、中间件及各类应用软件的集成、适配、优化,提升软件中高端供给能力。以“东数西算”“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导向,以金融行业数据中心应用为突破口,围绕金融科技同城灾备、异地容灾需求,加速发展服务于金融行业的数据灾备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