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街镇部门

新盛街道:牛产业鼓起农户“钱袋子”

日期:2020-10-14

走进位于新盛街道陈家村的犇茂肉牛养殖场,眼前一头头肥壮的肉牛,令笔者大为惊叹。

“这个肉牛养殖场,老百姓叫它‘犇牛场’,它的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绿色化程度,在我区同类项目中可是排得上号的。”该村党支部书记陈明海介绍。

陈家村位于新盛街道北部,全村7个居民小组,686户1662人,农户常年以水稻、玉米等传统农业生产为主。近年来“米袋子”虽然鼓起来了,但“钱袋子”却干瘪。为让大家的“钱袋子”也鼓起来,该村一直寻找突破口。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驻村工作队来了,他们进村入户,通过广泛走访,深入调研,根据该村地广人稀、林密草丰等特点和牛肉市场供不应求的销售前景,提出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的肉牛养殖业,并得到了该村响应。紧接着,《陈家村肉牛养殖扶贫项目“123”实施方案》制定出炉。该村探索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新模式,建立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走起了产业脱贫致富之路。

引进一个龙头企业

2018年4月,该村引进重庆犇茂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流转土地280亩,建成一个可容纳500头的肉牛养殖场,配套建设隔离场、饲料加工房、排泄物无害化处理站、200亩牧草种植场、20亩花卉绿化场。

当年引进西门塔尔、夏洛莱、利木赞、鲁西黄牛等优良肉牛115头进行饲养,并带动全村贫困户和相邻的阳台、宝珠等村贫困户以及其他农户参与。肉牛养殖业成为该村产业脱贫主导项目。

开辟两条增收渠道

“我们把肉牛养殖场作为扶贫车间,成立两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开辟两个渠道增加收入”。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罗旭介绍。

首先,实行养殖托管。该村成立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全部入社。每户申请1至5万元不等的小额扶贫贷款,每1万元购买一头牛犊交养殖场寄养,进行公司托管。每户每牛建档编号,饲养育肥18个月左右体重达750公斤以上出栏,由公司包销,每头牛可卖2万多元,售后5个工作日内兑付贫困户1万元本钱和保底收益1000元,同时贫困户获得2%的利润分红。这样一来,每户每头保本之外纯收入超过2000元,还有土地入股每亩保底分红500元左右。

其次,解决就近务工。该村成立重信劳务公司,优先安排贫困户就近务工,从事养殖场基本建设、牧草种植、饲料加工、废物处理、环卫管理、短途运输等日常劳务和村内其他项目务工,一个工天至少50元报酬。2019年,贫困户劳务收入超过10万元。养牛场收购秸秆加工饲料带动全村农户增加收入共6万多元。

落实三项保障措施

“为了规避风险,确保效益,我们落实三项措施,保障各方利益。”罗旭介绍,一是公司与贫困户签订的《扶贫养殖肉牛托管合作协议》约定:公司承担贫困户买牛贷款的担保责任,负责托管养殖过程中肉牛死亡的损失并及时补充,确保贫困户利益。二是牛犊采购由公司、合作社、街道办事处、贫困户各方代表共同参与确定方案,报区农业农村委审核后在指定区域购买,确保种源优良。三是区农业农村委、街道办事处派出畜牧专家任产业指导员常驻养殖场,开展技术培训、养殖指导、检疫消毒、环境监管、出栏验证等工作,确保优质高效。

目前,“犇牛场”存栏肉牛近400头,已出栏100头,年底将再出栏100头,总收入可超过400万元,贫困户户平均收入至少2万元,村集体收入5万多元。

“我寄养5头犇牛,今年可卖出4头,收入5万元不成问题,我们的犇牛跑上了小康路啰。”说起养牛,去年已脱贫的贫困户代鸿广很是兴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智能问答

便民地图

政策问答

数据中心

新媒体矩阵

营商环境

微博 公开信箱 智能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