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环境管理
>
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管理

- [ 索引号 ]
- 11500222MB1959811F/2024-00385
- [ 发文字号 ]
- [ 主题分类 ]
-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
- [ 体裁分类 ]
- 公文
- [ 发布机构 ]
- 綦江区生态环境局
- [ 有效性 ]
- 有效
- [ 成文日期 ]
- 2024-09-19
- [ 发布日期 ]
- 2024-09-19
重庆市“无废城市”建设正面典型案例-变废为宝,逐绿前行 助力“无废城市”建设
重庆市“无废城市”建设正面典型案例-变废为宝,逐绿前行 助力“无废城市”建设
一、背景情况
农膜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随着农膜广泛运用,农作物产量得到了提高,同时也极易造成“白色污染”。綦江区积极探索,建立完善的农膜一体化回收加工体系,变废为宝,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助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
二、主要做法
綦江区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公众参与、以奖代补”的原则,充分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个作用,动员各方力量,强化各项措施,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农膜回收加工体系。
(一)政府主导,营造良好环境。
区政府出台《重庆市綦江区废弃农膜回收利用管理办法(试行)》,细化目标任务,明确有关部门、各街镇的职能职责,规定回收、加工企业的具体职责和要求。区供销合作社、区农业农村委、区生态环境局联动完成2018年至2023年每年的农膜使用量调查,为废弃农膜回收提供数据支撑。
(二)市场运作,构建回收体系。
组建企业。2019年4月,綦江区供销合作社领办重庆市綦江供销集团合民鑫再生资源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100万元,綦江供销集团占股34%,撬动社会资金入股66万元。主要经营再生资源回收、加工、销售等业务,承担綦江区全区废弃农膜和肥料包装物回收利用任务。
构建网络。全力构建“回收点—分拣贮运中心—加工厂”为一体的废弃农膜收集和处理体系,实现广大农户交售、回收网点统一收集、龙头企业加工利用的废弃农膜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一是在工业园区建成区级废弃农膜回收分拣加工厂1个,年生产加工能力达3000吨,拥有能满足对周边近10个区县废弃农膜回收量的代加工能力,占地面积达2000余平方米。二是利用供销流通网络建设镇、村回收网点,依托村委会、基层社、综合服务社、专业合作社、农资供应网络建成街镇级回收站21个,村级回收网点311个,实现全区镇村两级回收网点全覆盖。
以奖代补。市、区两级财政资金根据当年农膜使用量,制定回收利用全年目标任务及补助标准,分为农膜回收、肥料包装物回收、加工补助、推广示范等四个方面,按照政府购买服务进行补助。
分类服务。一是针对废弃农膜回收量小的个体农户、小型农村经营主体利用回收网点定点定时回收;二是针对产生废弃农膜量大的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回收企业采用预约上门服务,做到应收尽收,不留死角。
拓展经营。一是利用较为成熟的回收网络扩大回收加工范围,回收企业除了回收区域内的废弃农膜和肥料包装物外,还承担起公益责任回收我区部分农村生活垃圾中的低价值塑料制品,加工上从软塑料加工转向软硬塑料全品加工;二是与万盛经开区、南川区、巴南区、璧山区、江津区等周边区县供销社合作,签订代加工协议,近年来累计回收代加工废弃农膜及塑料包装物6000余吨,销售塑料颗粒成品近3000吨。
三、取得的成效与经验
一是有效遏制农村面源污染。五年多来,累计回收綦江区域内废弃农膜1192.43吨,肥料包装物155.88吨,年均废弃农膜回收率达88%以上,有效减少了农业农村面源污染。
二是形成农膜回收利用经验。近年来,我社废弃农膜回收利用工作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2021年被评为重庆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成效明显单位。其经验和做法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栏目、重庆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经济日报》、《重庆日报》、《人民网》、《华龙网》等媒体报道,承办2019年全市供销系统废弃农膜回收利用工作现场会、承接2020年全国供销合作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培训会考察点,向全市和全国传播了农膜回收利用的綦江经验。2023年10月,綦江区的“变废为宝,一体化农膜回收加工体系”获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十大典型案例。同年12月重庆市綦江供销集团合民鑫再生资源有限公司获评2023年市级废弃农膜优秀加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