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携手共护文脉 艺创融合赋能传承 西南大学音乐学院赴綦江采风调研成果丰硕
校地携手共护文脉 艺创融合赋能传承 西南大学音乐学院赴綦江采风调研成果丰硕
7月3日至5日,西南大学音乐学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专家团队赴綦江区开展为期三天的音乐舞蹈文化采风调研活动。此次活动以“守护传统根脉、打造精品力作”为核心,通过深入走访非遗场馆、古镇村落、红色遗址,与当地非遗传承人、文化工作者深度交流,不仅系统挖掘了綦江民间艺术瑰宝,更搭建起校地协同传承创新的合作桥梁,成果丰硕。
綦江作为重庆非遗资源富集地,拥有永城吹打(国家级非遗)、三角吹打、綦江民歌等20余项省市级、区级音乐舞蹈类非遗项目。三天时间里,西南大学专家团队足迹遍布文龙、通惠、永城、东溪、石壕、打通等镇街,全方位调研当地文化遗产。活动期间,多项务实合作举措落地,为长效协同奠定基础。7月3日上午,“西南大学音乐学院艺术创作表演研究实践基地”授牌仪式在綦江美术馆举行,标志着高校学术资源与地方文化资源正式“结对”。
西南大学专家团队与綦江区委宣传部、区政协学习联络委、区文化旅游委、区教委、区文联、区评协等部门单位及非遗传承人召开多场研讨会,围绕非遗保护现状、艺术教育融合、文旅产业赋能等议题深入交流。针对永城吹打创新、苗族芦笙舞传承等具体项目,双方达成“三项共识”:一是共建非遗资源数据库,系统整理曲谱、影像、传承故事等一手资料;二是联合打造“永城吹打创新工坊”,由西南大学作曲专业教师与传承人合作创作反映时代精神的新曲目;三是推动“非遗进校园”计划,西南大学专家将定期指导綦江中小学艺术教育,培养青少年传承力量。
此次采风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西南大学团队现场收集永城吹打、綦江民歌等非遗项目曲谱20余套,录制传承人表演视频30余段,为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奠定基础。针对永城吹打,专家与传承人初步构思将现代编曲技法融入《将军令》,计划打造兼具传统韵味与时代气息的舞台作品;双方还约定,适时举办“綦江非遗艺术展演”,通过高校平台让綦江民间艺术走向更广阔舞台。西南大学艺术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颜芬认为:“綦江的音乐舞蹈文化是活态的历史记忆,校地合作的核心在于让传统艺术在当代语境中‘会说话、能传播、可生长’。”区文化旅游委党委书记、主任赵新表示:接下来的校地合作,要在创新曲目上有成果,要在本土音乐研究上有成果,要在提升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上有成果。据悉,下一步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将以此次采风为基础,启动《綦江民间音乐舞蹈研究》系列专著编撰,并与綦江区联合申报省部级非遗保护研究项目,持续推动民间艺术的传承创新与转化利用,让綦江文化根脉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国务院部门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綦江区部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