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
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政策文件 > 其他公文

[ 索引号 ] 11500222709472400G/2024-00017 [ 发文字号 ] 郭扶府发〔2024〕32号
[ 主题分类 ] 农业、林业、水利 [ 体裁分类 ] 规划
[ 发布机构 ] 綦江区郭扶镇 [ 有效性 ] 有效
[ 成文日期 ] 2024-04-22 [ 发布日期 ] 2024-04-26

重庆市綦江区郭扶镇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郭扶镇2024年稻水象甲监测防控 技术方案》的通知

各村民委员会:

稻水象甲是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之一,具有繁殖力强、危害大、扩散快、防治难等特点。稻水象甲成虫啃食稻叶、幼虫取食稻根,水稻受害后一般减产15%-20%左右,严重时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对水稻生产和粮食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根据綦江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关于印发《綦江区2024年农业植物检疫工作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研究制定了《郭扶镇2024年稻水象甲疫情监测防控技术方案》,现印发你们,请各村结合实际抓好各项措施落地落实,保障我镇粮食生产安全。


附件:郭扶镇2024年稻水象甲监测防控技术方案


重庆市綦江区郭扶镇人民政府

2024年4月22日


附件:


郭扶镇2024年稻水象甲疫情监测防控技术方案


为有效控制稻水象甲疫情的扩散、蔓延,保障我镇粮食生产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原则和策略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分级负责、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按照“及时发现、及时预警、及时防治”办法,“狠治越冬代,挑治第一代”的原则进行综合防控,切实提高稻水象甲防控效果。

二、防控目标

及时扑灭新发区零星疫情点,降低老发生区虫口密度和危害程度,将危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有效延缓扩散蔓延势头。

三、监测方法主要方法

(一)监测地点和时间。

在水稻种植区及周边开展监测,以稻田为主,兼顾田边山坡、林地和田边沟渠杂草等越冬及危害场所。第一阶段(3月上旬—5月下旬)以秧田和移栽后的大田为主;第二阶段(6—8月)以水稻大田为主;第三阶段(9-10月),以稻田及其附近稻水象甲生存场所为主。

(二)监测方法。

采取访问详查、踏查、系统调查以及灯诱等方法进行,以观察识别水稻典型危害状“取食斑”和成虫为主,兼顾调查幼虫和虫蛹。

1. 未发生区主要采取访问调查与踏查相结合进行监测。在幼虫期、蛹期进行根系检查,发现可疑症状,必要时取样送室内鉴定。

访问调查:向水稻种植户等相关人员询问稻水象甲发生有关信息,分析是否存在稻水象甲危害,对访问调查过程发现的可疑田块,进行重点踏查。

踏查:结合访问调查,在秧田期、分蘖期、破口期进行,踏查代表面积占种植面积的30%以上,目测查找有无可疑症状稻株(叶片有啃食过的长白条斑,植株衰弱、坐蔸、浮秧或整株枯死),发现有典型危害状“取食斑”或稻水象甲成虫后,对发现点周边2米范围内进行网捕或采取五点取样,调查成虫虫口密度,秧田调查每点不得少于1平方米,大田每点不少于5丛;调查幼虫和蛹采用5点取样,秧田每点不少于0.1平方米,大田每点不少于5丛,越冬场所调查,采用棋盘式取样,每点不少于0.1平方米。

2. 发生区监测主要采取包括灯光诱集、越冬成虫调查、寄主诱捕监测以及秧田、大田系统调查等方法,调查时间一般为早上10点前或下午4点后。

灯光诱集:结合固定监测点设置的诱虫灯,每天清早将诱获的成虫取回室内计数,监测成虫高峰期。

越冬虫量调查:以发生的村为单位,于水稻收获后至育秧前选择2-3个村进行调查,每10天调查一次,在稻田附近的禾本科和莎草科杂草地、山坡地、林地进行,按棋盘式随机取样,每点不少于0.1 平方米,仔细检查杂草基部和土壤中成虫数量。

寄主诱捕监测:以喜好寄主(水稻)诱捕越冬成虫,观察其迁入稻田的时间。在水稻育秧前15天选择一个监测点,将事先播有100粒稻种且秧龄10天的盆(盘)(30×30厘米),放置在秧田种植区附近,每点放置5盆,调查取食斑和成虫数量。

秧田系统调查:从秧田三叶期开始,每3天调查一次,查到拔秧止,此阶段只调查成虫,选择有代表性的早、中、晚播类型田各1块,采用目测法,随机5点取样,每点调查0.1平方米,调查结果折算成每平方米虫量。

大田系统调查:水稻移栽后返青后,每7天调查一次,查到收割止。选择有代表性的早、中、晚播类型田各1块。成虫调查主要在田埂巡查,观察稻叶上是否有成虫取食斑及活动成虫,或观察稻田中、田埂上、水中杂草是否有取食斑及活动成虫。利用目测法,随机5点取样,每点调查5丛。统计成虫数量,调查结果折算成百丛虫量;幼虫与蛹调查,幼虫和蛹情调查一并进行,每个点随机5点取样,每点挖取稻株5丛,置于40目和80目的多层铁筛中,用水洗去泥土,查清稻根及铁筛中的幼虫和土茧数量。

四、防控措施

(一)认真开展疫情普查监测,为防控提供准确及时的科学依据。

(二)切实做好应急防控,确保疫情防治效果。

各村干部要深入各村民小组和田间地头,对本村区域内种植农作物的田间地块进行稻水象甲病虫普查,一旦发现疫情,立即采取有效措施,统一时间,统一药剂,组织群众施药防治,防控工作必须做到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田,保证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确保防治效果,严防疫情扩展蔓延。

(三)进一步做好疫情宣传培训,加强稻水象甲识别与防控的宣传培训,努力提高植物疫情防范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共同防控意识。加强对稻水象甲识别与防控知识的专业技术培训和科学普及工作,让广大水稻种植户能识别、能发现、能防控稻水象甲,为及时发现和扑灭疫情赢得时间,以防止疫情的大面积扩散蔓延和危害成灾。

(四)掌握疫情动态,及时报告。各村要确定1名稻水象甲监测员,调查监测稻水象甲,发现疑似稻水象甲,及时报告镇农业服务中心,联系电话48430874。

(五)建好疫情档案,归档管理。将稻水象甲疫情普查情况、稻水象甲疫情发生防治情况的原始记录表册妥善保存,并按要求建立稻水象甲疫情监测防控档案资料,及时归档管理。

(六)疫情防控技术措施

1、加强植物检疫

认真执行植物检疫法规,严格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对来自发生区的稻谷、秧苗、稻草以及交通运输工具采取检疫检查;禁止携带有稻水象甲的稻种、稻草、稻秧、稻壳、饲料等寄主材料运出发生区,严禁在疫情发生区繁育秧苗,严禁从疫情发生区域调入秧苗。

2、加强化学防治

建议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以村为单位进行稻水象甲统防统治,施药范围包括秧田、大田及周边埂道、坡地、沟渠等危害场所,施药要及时、全面,不留死角;施药时间以上午9:00—10:00点或下午16:00—18:00点为最佳。

水稻秧期防治:水稻出苗后2-3片叶期,随着气温上升,越冬成虫会迅速返回水稻取食,此时为田间成虫密度最高时期,可进行集中喷防药治。用药可选择:10%醚菊酯悬浮剂80-100克每亩兑水30公斤,10%氟虫双酰胺·阿维菌素悬浮剂45毫升每亩兑水30公斤,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50毫升每亩兑水75公斤等。

浸秧处理:亩用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7.5克,兑水50公斤,将秧捆浸泡在药液中30分钟后移栽。

幼虫防治:水稻移栽一周后,亩用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2-3公斤,与一定量的干细沙土拌匀,均匀撒施于水田中。撒施前保持水层4厘米,处理后一周不排水灌水,也可有效杀灭成虫,且持效期长。

成虫防治:亩用20%丁硫克百威颗粒剂2-3公斤拌适量干细土撒施;亩用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8-10克、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6.67-13.3毫升、40%哒螨灵悬浮剂25-30毫升,大田期每亩兑水50公斤,均匀喷雾。

3、加大生物防治

减少高毒残留农药使用,保护蟾蜍、青蛙、蜻蜓、蜘蛛等捕食性天敌,有条件的地方实施“稻鸭共育”模式,水稻移栽后10天左右,每亩投放15日龄鸭苗15-20只,以3-5亩为一个种养结合小区并围网,田边需要留一个约20平方米左右搭棚空间,以便填喂饲料使用,于水稻抽穗、灌浆后,稻穗下垂时,须把鸭群迁出饲养。此外,还可以用生物农药绿僵菌等防治第一代成虫。

4、实施物理防治

利用稻水象甲的趋光性,在发生区域,设置杀虫灯诱杀成虫,压低虫口基数。

(此件公开发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智能问答

便民地图

政策问答

数据中心

新媒体矩阵

营商环境

微博 公开信箱 智能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