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建议提案办理 > 政协委员提案办理

重庆市綦江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区政协三届四次会议第082号提案的复函

日期: 2025-06-15
字体:

区政协民族宗教界别:

您提出的《关于充分借力资源禀赋,打造綦江特色产业集群的建议》(第082号)收悉。经与高新区管委会、区科技局、区发展改革委、区委组织部等协办单位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您对綦江区打造特色产业集群过程中在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高端人才引进、营商环境优化、区域合作等领域存在的问题分析透彻,针对提出的建议可行性高、指导性强。我们将立足工作职能,认真梳理总结、积极采纳吸收,全力打造綦江特色产业集群。

一、关于“建立健全产业链协同机制”的建议可行

近年来,我区致力于建立健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机制,推动铝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形成产业生态圈,打通轻量化材料和汽摩整车及零部件产业链间协同发展路径,推动产业由链式发展转变为集群发展。2024年,围绕“煤—电—铝液—合金液—铝基材—终端产品—循环再生”的全产业链模式,我区全力推动做大电解铝、再生铝源头供应,多渠道向上争取全市电解铝产能整合落地綦江,相关工作正有序开展,通过签约引进一批项目,再生铝产能达到50万吨;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延链补链强链,我区引进了免热处理一体化压铸、年产800万套高端铝合金汽车零部件等项目,开工建设铝压延加工铝型材挤压等项目,支持全自动新型高端铝棒智能化生产线建设等项目技术改造,推动产业链纵深发展,产品向高技术值、高附加值转变。30余家齿轮加工企业转型进入新能源汽车赛道,友利森汽车持续巩固在长安、赛力斯、理想等国内新能源主机厂供应链中地位,发展态势良好。

下一步,我区将紧盯“五百亿级轻合金产业集群”这一目标任务,积极推动电解铝产能整合尽快实施,扩大再生铝规模,力争形成60万吨电解铝+60万吨再生铝供应规模;争取建设新能源汽车回收拆解生产线,打造50万辆新能源汽车回收、拆解、再利用循环经济产业基地。招引新能源汽车一体化压铸等高端铝合金生产项目,推动爱尔思建成投产,延伸壮大轻合金材料产业链。推动一批优质项目签约,提升新能源汽车一体化压铸和“四门两盖”基材等产品制造能力,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材料产业基地。继续鼓励汽车零部件企业转型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赛道、向中高端跃升,支持传统汽摩齿轮企业向新能源汽车配套转型。

二、关于“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创新能力”的建议可行

近年来,为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我区修订并出台了《重庆市綦江区支持科技创新政策新十条》,对企业在研发投入、科研项目、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一定的补助。2024年,兑付科技创新十条补助资金481.33万元,其中研发投入补助31.9万元,全区规上工业有研发活动企业占规上工业企业比重达54.5%,比上年上升10.6个百分点,全区研发投入报统经费增速达20.6%。服务指导方面,组织服务机构深入企业开展研发投入辅导156家(次),走访新升规、高新技术企业65家,培训科研项目立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等科技创新业务7次。科研项目方面,组织12个区级部门主动向上争取科研项目,推动各行业各领域加强技术攻关,2024年全区获市级科研项目18项,立项区级科研项目207项,申报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6个。精准策划了有研重冶高导电超低松比树枝状铜粉研发及应用等3个重点项目,成功纳入市科技局重大(重点)专项支持范畴。成果转化方面,充分发挥重庆大学綦江创新中心作用,深入旗能电铝、荆江半轴等摸排凝练技术需求42项,服务企业转化应用先进科技成果8项。2025年一季度创新报表“技术合同占GDP比重”指标从全市11位跃升至第2位。产学研合作方面,召开智能装备制造、食品加工企业技术需求校企对接会2次,指导企业与高校共建推广中心2个,为康田齿轮等19家企业选派了科技特派员团队,促成金美等企业与高校初步达成合作意向,实施市教委教育强市区县行“揭榜挂帅”项目7个。

下一步,我区将继续加大力度,采购第三方服务公司辅导企业开展科技项目立项、研发归集、科技成果转化等,开展企业科技特派员团队选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推进创新主体培优倍增,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推动研发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重点企业联合行业上下游、产学研力量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试平台等创新平台,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沿产业链布局、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强化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推广,推动与重庆清研理工汽车智能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深度合作,打造院地协同创新升级版,推进一批科研项目落地转化产业项目,实现技术与产业有效联结,让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三、关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可行

近年来,我区结合市级文件精神、立足全区发展需要,制定实施了“‘星火綦才’计划实施办法”“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通过设立一批区内重点人才工程项目,进一步细化认定标准、优化评价模式、强化支持举措,着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发展环境。全区累计认定产业、教育、卫生健康等各领域人才1000余人,其中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1名、市级人才计划18名,现有博士或高级技术职称以上人才3500余名,先后柔性引进院士、国家专家、长江学者等行业领军人才30余名。为持续深化产才融合,探索创新协同育人模式,2024年,我区举办科技人才活动周暨教育强市区县行(綦江站)主题活动,成功促进区内多家企业与中南大学等12所高校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全区先后累计建立市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个、卓越工程师人才工作室4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实现与重庆大学共建綦江创新中心,平台共建、人才共育取得阶段性成果。为解决高端人才难引难留的问题,我区积极探索推进柔性引才改革工作,建立了“三位一体”的全链条管理支持体系,通过前期备案掌握优质项目并提供相应保障、中期跟踪问效确保项目落地、最后评估并给予奖励激励,实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的用人模式。同时,通过积极对上争取,2025年我区被纳入全市“人才强园强企行动”中“科技副总”专项试点区县之一。

下一步,我区将围绕产业升级重点方向持续用好人才引进相关实施办法,加力构建产业和人才融合发展生态。依托移通学院、外语外事学院、綦江职业教育中心、重庆安保职业技术学院、渝南技工学校等高校资源,持续推进招才引智,招引一批特色产业领军人才和团队。用好高校、产业资源双重优势,支持开展更多校地、校企合作,鼓励通过共建实验室、研究中心、孵化平台的形式联合培养产业人才。重点培养研发人才、企业工程师等产业人才,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壮大产业技术人才队伍。大力实施“筑巢引凤”工程,完善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和基准的人才引进政策体系,建立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目录,加快“高精尖缺”人才引进步伐。实施人才安居保障工程,打造优质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对高层次人才的虹吸力。

四、关于“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建议可行

近年来,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企业水平,我区深入推进“千人进千企”等专项行动。2024年,我区共有358名干部(其中区管及以上领导干部126名)“零距离”服务488家企业,累计服务企业965次,实现了规上工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全覆盖;深化运用“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制度机制,2024年为企业协调解决困难问题61件,办结率和满意度均为100%。您在建议中专门提到的涉企审批方面,2024年高新区整合10个部门97项审批权限,实现从市场准入到投产运行“一章通办”,将22个审批环节并联缩减到10个,办理审批事项249件次,企业提交资料量、审批周期均压减超20%,工程竣工联合验收办理时限缩短42%。我区正全力打造营商环境标杆城市升级版,从减环节、降成本、优服务等多个方面,起草谋划了15条工作措施,包括高新区内全面实行专员服务制,只进一次门,只找一个人,办成投资审批一件事;高新区外的企业服务,线上“渝快办”一网办好,线下一体化推进“集中办、就近办”等涉企审批措施,进一步简化企业办事流程。

下一步,我区将全力推动营商环境标杆城市“升级版”相关措施落实落地,尽快营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全面增强企业投资綦江的便捷度和获得感。在高新区内继续升级行政审批,提升项目落地效率,深化“洽谈即预审、签约即立项、拿地即开工、审批不出园”改革,细化编制“审批不出园”操作手册,“照方抓药”,并环节、减手续、压成本,用一套材料、提一次申请、做一次审批、勘一次现场多跨协同完成审批,统一采购专业第三方地形图测绘、专项资金指导申报等服务,切实提高服务水平,减轻企业负担。持续开展“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工作,发挥好服务企业专员“一对一”联系企业服务机制,推广应用好“企业码上服务”综合应用。

五、关于“加强区域合作”的建议可行

近年来,我区大力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联合印发了《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发展规划》,携手共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与攀枝花、眉山签订合作协议,与自贡共建川渝产业合作示范园,积极搭建区内企业与四川自贡、攀枝花企业合作平台,区内渝创新材料等企业不断扩大与四川企业合作订单规模。我区高度重视一区两群协同发展,2024年,我区与石柱建立招商引资利益共享机制,协助石柱签约项目2个,合同引资9800万元,协作引资实际到位资金7940万元;与石柱签约共建飞地园区—石柱县綦江区泵阀、仪器仪表飞地园区产业基地;区内綦丰等企业与石柱企业建立合作,2024年达成产品助销金额41.68万元。

下一步,我区将落实落细市委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号工程”部署,抢抓西部陆海新通道、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渝黔合作等战略机遇,推进与自贡、攀枝花的合作走深走实,加快推进綦江·自贡川渝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和相关项目建设。围绕先进金属材料、智能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积极承接东部地区关键零部件、关键材料、关键设备等重点产业转移,增强产业总体韧性。

此复函已经王健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你们)有什么意见,请及时填写在渝快政提案系统回执上,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綦江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25年6月15日        

(联系人:刘麒麟,联系电话:023-48662106)

重庆市綦江区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重庆市綦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网站标识码: 5001100002     ICP备案: 16001936号-1

渝公网安备   50022202000120号

返回顶部